WFU

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

心靜自然涼 ? 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





 醫生,那顆藥我回去吃了覺得全身不舒服,後來就沒繼續吃了

有些確實是藥物的可能副作用,因此停用改藥。

但有些是頭暈疲倦等非特異的輕微症狀,症狀也不是藥物常見副作用,患者會說停藥後不舒服就好了。若藥物是必要的藥物,我會認真解釋藥物的療效跟重要性,並請患者從半量開始,同時加上一些正向詞彙(不傷肝/不傷腎/最新好藥..etc),許多患者繼續嘗試後,即使之後上調劑量,也不再抱怨說吃藥後不舒服。可能是身體適應了藥物,也可能是心理影響導致。


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(Placebo effect and Nocebo effect)



安慰劑效應(Placebo effect),是在認知治療有效的預期心理下,導致治療效果加強。(白話翻譯 :  心理作用產生的療效)

反安慰劑效應(Nocebo effect) 則是在認知有副作用的預期心理下,導致治療後出現和治療無關的副作用或加重治療副作用。(白話翻譯 :  心理作用產生的副作用)


自我意識過剩? 還是真的有感覺?


針對安慰劑效應跟反安慰劑效應,目前認為會影響到周邊跟中樞的神經物質改變(epinephrine、Dopamine、CCK等)及神經受器的活動(opioid receptor等)。

以fMRI或PET偵測也發現到,當病人被告知自己服用的是藥物,因期望導致安慰劑效應跟反安慰劑效應出現,都會造成不同腦區的活化跟抑制。


臨床上的特徵


安慰劑效應是對病人主觀認知的症狀改善有效,如疼痛或非特異的身體症狀(somatic symptoms),但無法治癒根本疾病。

反安慰劑效應,多表現為非特異的身體症狀,症狀都較輕微。但若是客觀證據也有異常時(如肌肉痠痛合併CK上升),那就不可歸咎成反安慰劑效應。


如何減少反安慰劑效應


1. 了解病人特質 : 過去有不好的經驗(吃藥過敏等)、併有伈裡疾病(焦慮憂鬱等),都容易出現反安慰劑效應,應對要注意。
2. 適當告知技巧 : 採用正向說法(O 多數人都不會有副作用 X 有I些人會有副作用),避免強調非特異的副作用。
3. 病人教育 : 直接跟患者解釋反安慰劑效應,或是將非特異的身體症狀說成藥效發揮的反應。


參考文章


1. Dodd, S., et al., 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B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ocebo and Placebo Phenomena. Clin Ther, 2017. 39(3): p. 469-476.
2. Kaptchuk, T.J. and F.G. Miller, Placebo Effects in Medicine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2015. 373(1): p. 8-9.
3. Planès, S., C. Villier, and M. Mallaret, The nocebo effect of drugs. Pharmacology Research & Perspectives, 2016. 4(2): p. e00208.